來源:生態建設管理分公司 發布時間:2024 年 01 月 24 日 瀏覽次數:253 作者:張心怡
自2020年入職博遠置業公司生態建設管理分公司以來,我一直從事水土保持咨詢工作,三年的實踐讓我對此行業有了以下認識和體會:
首先,扎實的專業技能是立身之本。今年我完成了潘口抽蓄水保方案編制以及大藤峽水利樞紐水保驗收,之前沒有獨立完成這類大型項目的經驗,再加上項目時間緊、任務重,很多次熬夜到凌晨四五點。而這兩個項目對我來說不僅僅是挑戰,更是學習與成長的機會,之前寫的縣區級的報告不夠細化,在接觸到省級、水利部級的項目后,我意識到專業深度的重要性,因此2023年投入大量精力提升自我,包括重做數據模板,深入學習水文計算、巖土驗算、工程設計還有行業規范標準。水保咨詢看似平凡,實則需要精細入微,越深入學習,我越能意識到自己的欠缺以及持續提升的重要性,必須保持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不斷深耕。
其次,專業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是做好水保工作的關鍵。只有前往一線進行踏勘,掌握項目現場和主體工程的具體情況,才能編制出科學合理、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水土保持方案,做到“因地施策”,以及更準確地監測、預測水土流失發展趨勢。因此今年我多次前往項目現場,深入了解工程實際情況,例如棄土場如何堆置、應該怎樣結合不同類型項目去做有針對性的設計、各項水保措施如何落實并發揮效益等。
第三,跨領域的協同合作能力至關重要。我們在工作中需頻繁與建設單位、設計院、施工單位及政府部門多方溝通合作,因此良好的溝通和協調技巧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競爭力,確保各方能夠高效協同,共同推進項目的順利完成。
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工智能技術逐漸滲透進各行各業,水保咨詢也不例外。從朋友那里聽說有公司已經實現借助VBA和Chat GPT進行半自動編方案的時候我很恐慌,擔心職業前景可能受到影響,然而我又很快認識到應該順應發展、積極應對而非抵觸變革,要把握機會借助新興技術來提高工作效率、創新工作思路,這也是我后續努力探索的一個重要方向。
回想畢業之初,我曾對水土保持專業以及工作的意義感到迷茫。直到2022年我負責鄭萬高鐵水土保持監測,當我看見棄渣場由曾經的荒蕪裸露變成草灌郁郁蔥蔥,業主開玩笑說誰能想到在偏僻的山溝里還能有這樣一處“草場”,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所從事工作的價值和意義所在——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項目背后,都是水保人對綠水青山的堅守,每一份微小的力量如同涓涓細流匯成江河大海,我們每個人在平凡崗位上的不懈努力共同筑成了水土保持事業的重要基石。
“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這是中國近代林學開拓者梁希先生描繪的美麗愿景,如今它激勵著我滿懷熱情與決心,腳踏實地投入工作,為水土保持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